×
高电压技术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

一、引言

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实现我国工程技术人才与世界接轨和参与国际就业时获得公平待遇的桥梁[1]。同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可以更加客观而准确地评判工程教育的质量,也能够更直观地反映毕业生五年后在相应专业领域的预期成绩等[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目标是确认本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进而评估高等院校培养电类专业人才的合格度。我国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如火如荼,需要大量具有高电压技术背景的人才参与其中。

二、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高电压技术是研究电气设备过电压与绝缘问题的学科,是伴随着输电电压等级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性课程,也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论述了电气设备在高电压作用下的绝缘性能和绝缘试验技术、过电压产生的物理过程及其防护措施、电力系统绝缘配合的基本理论等问题。课程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知识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为三年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开设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厦门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05年开始招生以来,一直将该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照工程认证要求,课程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目标设置与工程认证的毕业要求不匹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有12项毕业要求,从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社会责任与价值取向、综合素质与发展能力三个方面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效。改革之前,高电压技术的课程教学大纲虽然明确了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但没有体现具体的毕业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部分也没有体现毕业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后应具备的能力不明确。

2.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授课方式,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我校高电压技术课程总共48学时,其中包括40个理论学时和8个操作实验学时。理论教学偏向于知识传授,忽视了该课程的工程属性,在课堂教学中较少引入工程案例。另外,理论课涉及大量的物理知识,诸如气体放电理论等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3.考核方式难以体现工程认证的评价要求。高电压技术作为专业必修课,仍然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查模式,最终成绩为二者的加权平均值。由于该课程的术语和专业名词较多,需要推理和演绎的内容较少,因此部分学生不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与理解,只在考前突击背诵相关概念和术语,尽管没有真正理解相关内容,仍然可以获得不错的卷面成绩。综合上述分析,传统的考核方式很难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工程实践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

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高电压技术的课程改革探索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产出的教育,构建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聚焦能力培养,达成学习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并强调持续改进[3]。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本课程的改革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针对现阶段该课程存在的问题,拟从课程内容及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讨。

1.课程内容及目标。高电压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电介质(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放电特性、电气设备的绝缘预防性试验、电力系统的过电压及防雷保护三部分。在有限的学时数量下,保证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尤为重要,为此,在分析和调研当前国内外电力工业发展状况尤其是高压输电工程的基础上,要通过精心遴选授课内容、合理优化授课方式和时序,将教学内容的重心聚焦于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改革后,本课程重点讲授基本的物理现象及其形成过程、绝缘预防性试验的原理和方法,并适当简化复杂的公式推导、试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2.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规定了课程性质、目的、内容和教学要求等,是课程地位、作用和体系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程,高电压技术的教学大纲应体现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修订后的教学大纲中增加了具体工程问题分析,旨在将晦涩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工程案例相结合,以帮助学生的理解和吸收。同时,充分利用厦门理工学院电力电器检测试验平台,优化实验项目和内容,将常用的绝缘预防性试验全部纳入实验项目中,安排学生分批分组完成实验。实验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为完成复杂的工程问题设计打下基础。

上一篇:基于威尔逊规则的电气工程专业教学策略研究以
下一篇:没有了

Top